工程機械小程序(工程機械小程序模版)
來源:中國鐵建
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近日,中國施工企業(yè)管理協(xié)會公布,在2022年工程建設十大新技術中,中國鐵建及所屬10家單位攜手5家知名院校,研究完成城市地下空間網絡化拓建技術、大跨度自錨式懸索橋先斜拉后懸索施工關鍵技術、超高水壓沼氣地層盾構法特高壓GIL越江隧道修建技術。此外,鐵建重工參與的超大埋深復雜地質長隧洞TBM施工關鍵技術入選名單,讓我們跟隨推文,一覽中國鐵建推薦的3大新技術。
什么是工程建設十大新技術?
知識速遞
“工程建設十項新技術”評審旨在推動工程建設行業(yè)科學技術進步,促進科技創(chuàng)新與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緊密結合,由中國施工企業(yè)管理協(xié)會面向全行業(yè)征集具有引領性、創(chuàng)新性、實用性、推廣性,且能代表行業(yè)發(fā)展方向的重大突破性新技術。
城市地下空間網絡化拓建技術
展開全文
由中國鐵建、中鐵十一局、中鐵十四局、中鐵十六局、中鐵十八局、鐵一院、鐵四院攜手石家莊鐵道大學研究完成的城市地下空間網絡化拓建技術,針對城市地下空間安全建造三大難題,提出了城市地下空間五大類網絡化拓建模式,創(chuàng)新了“結構-地層-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力學分析方法,建立了網絡化拓建擾動度概念、計算方法及分級評價標準,形成了城市地下大空間安全施工關鍵技術,實現(xiàn)了微擾動安全拓建。
該成果成功應用于北京地鐵蘋果園站、宣武門站、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武漢光谷地下綜合體等40余項城市地下大空間新建及改擴建工程,有效緩解城區(qū)空間資源緊張,推進存量空間的提質增效、消隱擴能, 助力城市更新。
亞洲最大、世界最美城市綜合體—— 武漢市光谷廣場綜合體,集軌道交通、市政、地下公共空間于一體。工程地下空間跨度大,線路立體交叉布局復雜,面臨多層深基坑開挖過程中的支護結構穩(wěn)定、地表建筑物沉降安全、地下管線遷改等諸多難題。
建設過程中運用的基于BIM的地下大空間可視化信息建造技術、核心區(qū)網狀混凝土支撐結構分區(qū)爆破拆除技術、基于既有主體結構承載的拓展基坑支撐方法,有效節(jié)約建筑材料和自然資源,提升建設效率的同時保障施工安全。依托該項目研發(fā)形成的城市中心特大型地下交通樞紐設計建造關鍵技術,更是為我國城市地下交通樞紐建設做出了開創(chuàng)性的貢獻。
北京地鐵6號線蘋果園站是國內第一條集上下增層拓建于一體的地鐵項目,建設過程中總結形成了密貼向下增兩層施工關鍵技術、明挖向上增建一層的上下增層關鍵技術,解決了地下空間零距離近接增層施工的難題,對促進我國地鐵車站更新改造具有深遠的意義。
北京地鐵8號線三期金魚胡同站位于首都政治經濟核心區(qū)王府井步行街,毗鄰中南海、緊靠重點文物天主教堂,面臨著苛刻的外部環(huán)境和水文地質條件。建設者先后攻克施工場地狹小、交通不便、洞內降水難度大、工法工序轉換多等不利因素,創(chuàng)下北京地鐵建設史上的六個“第一”,助力整體工程“最集約化的施工場地、最美化的施工環(huán)境、最高的質量水平、最完善的綜合功能、最具價值含量的科研成果”聞名中外。
北京地鐵16號線蘇州街站是全線唯一一座密貼下穿既有車站的換乘站,該站與既有10號線蘇州街站呈“十字交叉”狀,兩座車站站廳與站臺相互連接,宛如一個復雜的“魯班鎖”。建設者采用復雜換乘車站密貼下穿既有線微變形控制技術,提出并應用“1000噸級千斤頂+深孔注漿”對既有線進行主動微變形控制,實現(xiàn)16號線旅客步行14.8米即可換乘10號線,堪稱“零距離”換乘。
北京地鐵16號線二里溝站中間上穿既有6號線、下穿熱力管溝,施工風險極大。建設者聚焦創(chuàng)新創(chuàng)效,開展砂卵石地層洞內成樁施工技術、洞內機械開挖土方計價體系、機械暗挖施工技術等研究攻關,持續(xù)改進現(xiàn)有鉆機鉆頭等機械設備,成功解決大體量暗挖施工過程中的沉降控制、機械暗挖施工效率低下等問題,為國內后續(xù)同類型施工奠定堅實基礎。
北京地鐵17號線東大橋站與既有北京地鐵6號線、28號線(原CBD線)、22號線(平谷線)實現(xiàn)四線換乘。既有線沉降控制、確保行車安全是該工程重點,建設者采用地下三層換乘大廳采用一體化建造技術,完成了對特級風險源——東大橋站中部下穿既有6號線區(qū)間的安全挑戰(zhàn)。該工程被作為“城市地下大空間安全施工關鍵技術研究”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示范工程,授權專利14項、省部級工法2項、QC優(yōu)秀成果獎2項、發(fā)表論文12篇。
大跨度自錨式懸索橋
先斜拉后懸索施工關鍵技術
由中國鐵建大橋局、鐵建投資攜手武漢工程大學研究完成的“大跨度自錨式懸索橋先斜拉后懸索施工關鍵技術”依托 重慶鵝公巖軌道專用橋研究開發(fā),采用先斜拉后懸索施工技術,主跨鋼梁采用無支架懸拼施工工藝, 將自錨式懸索橋主跨的世界紀錄躍至600米,提出大跨度無支架自錨式懸索橋體系轉換整套方法,保證了體系轉換的安全度和經濟性。
該技術首次提出大跨無支架自錨式懸索橋斜拉-懸索數(shù)值仿真方法,實現(xiàn)斜拉-懸索兩種獨立系統(tǒng)共存體系數(shù)值模擬和吊索張拉過程力學特性快速模擬分析,總體技術達國際領先水平,獲授權發(fā)明專利8項,實用新型專利9項,獲軟件著作權登記 3 項,省級工法3項,出版專著1部,技術叢書1部,發(fā)表論文20余篇。
超高水壓沼氣地層盾構法
特高壓GIL越江隧道修建技術
由中鐵十四局、鐵四院攜手 西南交大、同濟大學、武漢大學研究完成的蘇通GIL綜合管廊工程隧道項目,創(chuàng)新超高水壓、高磨蝕、沼氣地層盾構隧道施工成套關鍵技術,開發(fā)超高壓密封防水、施工防爆、換刀預測、高質量漿液配置技術,解決高水壓、高透水、高磨蝕、帶壓沼氣復雜地層盾構掘進難題,實現(xiàn)了5468米一次性穿越長江、月均417米的世界大直徑盾構隧道施工新紀錄,為我國防治大氣污染、實現(xiàn)雙碳目標,引領國際GIL輸電技術發(fā)展方向做出重要貢獻。
完善科技創(chuàng)新體系
加快實施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
聚力建筑行業(yè)科創(chuàng)未來
中國鐵建在路上
道路軟土地基處理設計與計算
〖全程手算技巧+案例講解〗
課程共 53課時 總時長近 18小時
公眾號1折秒殺
折后 49.9元
↓↓↓點擊下方小程序購買↓↓↓
注:請正確填寫 收貨人手機號,用于登錄筑龍學社學習課程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飛速云SEO網絡優(yōu)化推廣發(fā)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